论“我不是潘金莲”的现实价值

论“我不是潘金莲”的现实价值
导读:近日看完电影“我不是潘金莲”,不禁为冯小刚式的幽默会心一笑。
  李雪莲原是一普通农妇,为一己之私与夫合谋假离婚以骗取分房,哪知弄假成真,落得家破夫离。作为案件当事人,对动机不纯造成的恶果理应承担相应责任,但由于法制意识不强、受离婚的强烈刺激及执拗不驯死磕到底的个性,她没有反省自我,重拾生活,而是揭竿而起,将前夫和各级政府领导告向法庭,走向了漫漫上访路。并一度惊动京城,引发官场大地震。

  观者对此褒贬不一。有说人物的个性塑造极端单一,有说事情的内在逻辑有悖常理,或者太具特定性和针对性。其实可以宽容地去审视它,无巧不成书,其人物个性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巧合是根据需要精心安排的,是艺术化的。从另一角度来说,为何影片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?票房一度独占鳌头,接近5亿元,其影响力足以证明影片的价值。

  “潘”片反映了时下百姓申张公平正义的艰难性。虽说李雪莲本身目的不纯,不占理,却始终得不到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,直至前夫意外亡身不了了之,结局意外而沉重,发人深思。李雪莲是愤怒的。问题屡屡得不到解决更加激发她斗士般的勇气和不择手段。为雪洗“潘金莲”的污辱,告倒前夫和各级官员,她可以委身屠夫换取报一箭之仇,可以趁人代会千里赴京拦车申冤。同时李雪莲又是心怀希望的,她不计时间成本,不惜十年如一日坚持上访,相信总有一天能拨云见日,讨到公平的说法。其动机不敢苟同,其毅力让人钦佩!她代表着弱势群体,这种境遇在社会上是有市场的,能够博得观者的同情和支持,这已超越了事件诱因对错本身。

  “潘”片反映了时下基层部分官员只唯上不唯实的腐败现象。对百姓问题的处理浮于表面,抱着只要不出事的态度,不是真正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。法院、县市政府领导原本不必为其埋单,为其所累,可以直面问题根源,切实去解决李雪莲的心结,一是应淡化她对法庭的对抗,劝她放下恩怨情仇向前看,趁自己年轻貌美重新组建家庭,以自己牛骨面的手艺开创新生活;二是为其正名,秦玉河说她是潘金莲只是气话,没必要太在意。如果有人诚心为她着想,问寒问暖,她也不至于如此坚持。可事情的发展让人匪夷所思,开始是法院王公道的冷漠与傲慢,史县长的逃避,再有官员们的不信任,逼她写保证书,赵大头骗婚露馅,到故事高潮处全员围追堵截。可以看到官员们行事的目的就是保证不出事,力争上级满意,尽量保帽子爬位子。这无疑是一部官场现形记,栩栩如生的官场刻画,让观者大呼过瘾。

  “潘”片反映了时下政府高层反腐倡廉的意志和决心。高官在人大会上铿锵有力的发言和震聋发聩的拍案,各级涉案官员的撤换,到光明县风清气正的整治足见高层态度之坚决,措施之得力。中国经济发展了,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吏治却刻不容缓。中央早已制定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方略,重拳出击,除去了一批大老虎和一拨小苍蝇,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在流淌,但反腐的重任永没结束。中央以开放的心态通过“潘”片曝露问题,无疑是对官场腐败的强烈警示,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。
分享到: